【家族排列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
▌走調的序位
家族排列中,有幾個重要的原則。
一、正確的序位。
二、施與受的平衡。
三、接納被排除在外的成員。
在工作中,個案會有困擾、身心症狀,在排列後常常會發現,原因來自於他站錯位置。
尤其以年紀較小的一方更為明顯,孩子常常想要代替父母承擔、受苦。
但孩子想要介入的念頭與行為,反而使他和父母都不安好。
家排要做的,便是讓孩子(當事人)回到自己的位置上,如此就能使孩子的困擾、身心症狀改善。
▌你想、你願意,不代表你可以做
這道理聽起來很玄妙吧?
身心症狀為何是用這種方式解決?這應該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讓我們思考一下,若一個人──通常是年紀較小的一方──要去承擔不是他這個年紀的責任,那是什麼樣的情況呢?
他的能力,是在他這個年紀擁有的嗎?能幫助他做到他期望的成功嗎?
若他的能力許可,那麼別人是否願意被幫忙呢?或者這只是當事人的一廂情願?
那麼一廂情願的結果會如何呢?是得到了感激?還是得到斥責、不被珍惜、不被重視?
假如對方也願意被幫助,這時候是兩情相悅了,那麼,幫忙的那一方就真的成功了嗎?還是情況依然糟糕,可能比沒有介入時更糟糕?
▌退回自己的位置
當一個人想要幫忙時,有可能是出自於熱心,或者是自己的遺憾。
若一個人曾有遺憾,看到別人有缺憾時就想出手幫忙,那他並不是在幫忙當事人,而是在幫忙自己。
若是孩子想要幫忙父母,則可能是孩子認為:父母的不好是自己造成的,所以自己有責任拯救。
當孩子在拯救者的位置上時,他的地位就凌駕於父母。
父母當然不可能聽從孩子的指揮,也沒必要聽從,因此孩子就會受挫。
或者父母聽從了,但事實上也沒有改變雙方的關係,因此最後孩子依然受挫。
幫忙的結果,是受挫。
那麼,最好的幫忙是什麼呢?
最好的幫忙是:退回自己原本的位置。
不多不少,不偏不倚,不高不低,就是在自己原本的位子上,做那個位子應該做的事、過那個角色應該過的生活。
父母的難題,是父母的人生、父母的考驗、父母的功課,不是孩子的。
因此,孩子不必承擔父母的人生,孩子只需要學習承擔自己的人生。
未來有一天,當孩子也成為父母時,他便可以為自己「父母」的這個角色負責,不再需要他的孩子來「幫忙」。
#回到自己的位置 #退回自己的位置 #安於自我
#不用當拯救者 #當自己就好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