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未_命名

 

【家族排列】你不需要當拯救者,你只需要當你自己

 

 

被期待,不是自己的期待

 

最近我的工作、生活很忙碌,常常為了「要怎麼做」而煩惱。

 

用腦過度的結果,就是需要不斷地放空。

 

終於迎來一個短暫的休息後,我回顧一下這段時間以來,我在做什麼?

 

 

不想還好,一想發現:

 

我一直被期待成為拯救者,去拯救別人。

 

 

我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,那是一回事。

 

但別人對我有這樣的期待,似乎也不容許我拒絕,這才是讓我疲累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不用成為拯救者

 

在家族排列中,也常常能看到上面的動力。

 

當事者本身好好的,由於他人的期待,導致當事人可能不能維持原本的樣子,必須做出改變。

 

然而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沒有誰可以干預他人的生命。

 

所以,當一個人被環境迫使改變,並且介入他人生命時,結局往往都無法如最初的預期,有時甚至會有反效果。

 

 

另一種情形是,當事人本身為了自己的期待,而主動介入他人的生命。

 

有的人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、付出,讓別人改變,使結局往自己想要的那樣發展。

 

殊不知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方向,這不是外力介入就會改變的。

 

企圖干預他人生命的人,他的期待自然不會成真,並且落空。

 

於是他又更努力地去干預,看不到別人真正的生命與方向,也看不到自己的。

 

 

無論是被動或主動,以為自己能改變別人,而成為拯救者,最後的結果都無法如願。

 

最終,我們必須回到自己內在,去面對一件事:沒有人需要成為拯救者。

 

 

做自己能做的

 

在排列場上,我們經常會看到想要成為拯救者的人。

 

拯救者往往負擔過多的責任,做了超出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,又因做太多而容易感到疲累。

 

尤其是付出但不一定有回報的結果,更會讓拯救者無力。

 

 

但回到內在,捫心自問,拯救者真正想要拯救的是誰呢?

 

拯救者的主動協助,其實是為了填滿自己內在的缺憾。

 

無論是不想看到別人與自己有相同遭遇,或是希望自己的遺憾在他人的故事中得到圓滿,總之,拯救的背後往往來自於自己未被滿足的期待。

 

 

在沒有覺察的情形下,人們就容易進入拯救者的位置。

 

所以,排列中的一個重點是:讓每個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。

 

孩子不必拯救父母,不必介入父母的關係,也不必擔負起拯救家庭的責任,這是父母的責任,應當由父母承擔。

 

朋友不必拯救朋友,伴侶不必拯救伴侶,而是要在自己所能上,做自己能做的,其他的則接受自己是愛莫能助的。

 

 

這道理看起來有些冷漠,但試想實際情形:

 

真正協助時,硬是做超出自己能做的範圍,最後的結局是好的或壞的呢?

 

 

如此一想,也許就能幫助大家思考,並做出較合理的判斷。

 

 

尊重自己,尊重他人

 

不當拯救者,不代表你是冷血的人,也不代表你無能。

 

相反的,不當拯救者,表示你活在當下,理性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「能」與「不能」,並做出相對應的行動。

 

 

在自己「能」的部分上,假如對方也同意接受,那麼這個「能」才會真正成為「能」。

 

假如對方不同意,你的「能」也成為壓迫,反而讓對方想逃離。

 

 

倘若對方需要,但你「不能」時,給予拒絕才是保持雙方關係的良善之道。

 

若對方需要,而你「不能」,但你依然要求自己付出,那麼後續的結局可能就會兩敗俱傷。

 

 

明白自己的「能」與「不能」,明白自己何時能給、何時要拒絕,才是真正的清明。

 

你尊重了自己的界限,也尊重了別人的界限。

 

在清楚的界限中,關係才能長久。

 

所以,不用當拯救者,你只要當你自己就好。

 

 

#拯救者 #尊重 #界限清楚 #干預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sloveta2022 的頭像
    isloveta2022

    愛思樂心靈成長工作室✡如光,如愛,如是存在

    isloveta20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