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身心靈】為自己站出來,劃出自己的界限
▌身心靈不是無作為
我進入身心靈的領域已十多年,學習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有所更迭。
剛開始接觸身心靈時,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反思。
反思:這個事件的發生,是要來教會我什麼?
反思:類似的事不斷發生在我的身上,我的議題是什麼?
反思:表面議題與真正議題的差別。
在不斷的反思下,我與共學投入自我探索、自我成長。
那陣子,我的確發現到自己進步很快。
但這樣的進步,在某個片段,似乎就會停下來。
似乎有一個關卡,我總是難以突破。
▌站出來,為捍衛自己而行動
無論是哪一種身心靈的工具,強調的都是個人的覺察、反思、調整。
在我工作多年後,我發現只著眼於個人的工作是有限度的。
人生活在社會中,必須與家庭、學校、社區互動。
在大團體中,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因此不會每個人都能反思。
當然,也不會每個人都能發乎情,止於禮,做出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事。
當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,大多數的身心靈工作者會回到自身,去覺察,然後放下。
這個過程,看似簡單,其實很困難。
因為「放下」並非容易的事,越是想「放下」,反而越放不下。
為了「放下」,我掙扎很久,備受困擾。
而且,當我發現自己還沒放下時,我就會產生自我感覺不良好的感受。
後來我在幾個大事件中發現,原來不一定要勉強自己放下。
當「放下」的背後,帶著強迫,那就不是真正的與自身同在。
然後,我為了「不放下」而勇敢捍衛自己的權益,為自己站出來發聲。
當我這樣做的時候,我赫然發現:我竟然不再生氣了!
那一刻,我明白了:為自己的情緒採取行動,才能真正讓情緒流過,而不再執著。
苦苦追求的「放下」,在不期然中,它自己完成了。
▌盡信書不如無書
身心靈的領域,帶有神秘、充滿謎一般的氣息,因此不容易瞭解。
多數人是靠著跟老師學習、跟前輩學習、跟共學討論,才漸漸領悟,然後瞭解何謂身心靈。
然而,老師也是人,前輩也是人,共學也是人,人是有理解不正確的時候。
或者人的理解是正確的,但對於身心靈的安頓,每個人適合的方式也各異其趣。
因此,學習身心靈,瞭解自己,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,才是最能幫忙自己的。
倘若沒有加以選擇,別人說什麼都照單全收,那麼最後依然走不到自己的出口。
盡信書,不如無書。
盡信老師,不如無老師。
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
老師提供基本的知識,幫助我們認識這個領域,但要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成為自己的,那就憑藉各人的功夫了。
唯老師是從的學習,沒有分別力,越學可能越感到無力。
加入自己的分別力,才能讓知識不斷累積,並將知識實際運用在生活中,去體悟、去驗證,去成就屬於自己的修行。
留言列表